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农业与经济系农学楚怡 23101 班的谭晴。今天,我想从三个场景出发,和大家分享雷锋精神如何在我们身边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场景一:校园里,播撒善意的种子
雷锋精神,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身边。校园里,就是它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还记得桃花艺术节上,校园里满是游客的欢声笑语。我举着相机,穿梭在花海中,为他们定格最美的瞬间。当奶奶按下快门时露出灿烂的笑容,爷爷紧握双手真诚道谢,孩童在桃树下嬉戏发出清脆的笑声,这些瞬间如三月的春雨,滋润着我们青春最柔软的根系。
雷锋精神,何须远方寻?它就在我们身边,实验课后,同学们主动帮老师归还烧杯,默契十足;暴雨天,教学楼前,大家共享雨伞,为彼此遮风挡雨;回寝路上,有人弯腰扶起倒伏的单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都是雷锋日记里未完待续的逗号,是雷锋精神在校园里的生动体现。
场景二:乡村中,触摸滚烫的人生
走出校园,雷锋精神同样在乡村的田野里熠熠生辉。“让团旗飘扬在田间地头”春耕助农志愿活动,我们扛着锄头走进常德丹洲桃基地,与乡亲们一同耕耘劳作。除草、挖沟、覆膜,这些课本上没有教的工作,却成了我们最生动的实践课。一位大娘边铺地膜边笑着说:“大学生手上磨出茧子,心里才能长出苗子!”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雷锋精神不是口号,而是把所学所长变成实实在在的帮扶。哪怕只是一粒种子、一次弯腰,也能点亮一片田野。
场景三:社会里,绽放青春的光彩
雷锋精神,不仅在校园里、乡村中,更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2024年常德柳叶湖马拉松赛场上,我与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担当——为1.5万名选手提供赛道指引、补给服务、赛后拉伸指导。凌晨四点的星光下,我们搬运物资;寒风凛冽中,我们递上姜茶;冲刺终点前,我们呐喊助威。
我们的身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的汗水,让雷锋精神的火炬在新时代的赛道上生生不息。我们努力拓宽视野,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与奋斗的热情,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号召:青春里,续写雷锋的诗篇。
有人问我:“做这些小事有意义吗?”
请看——
桃花节上游客定格的笑脸,
春耕时乡亲递来的热乎红薯,
义诊时老人紧握的双手,
马拉松选手冲线后回赠的徽章。
同学们,雷锋同志离开我们63年了,但他的精神正年轻:
它在农经系学生助农直播带货时的每一句讲解里,
在机电系学生小型家电义务维修时拧紧的每一颗螺丝中,
在护理系学生急救包的温度计上,
在医学系学生义诊时的听诊器里,
在药学系学生分发的每一份药包中,
在土建系学生绘制的乡村规划蓝图里,
在楚怡学子用农业技术改良土壤的每一寸土地中,更在特岗生扎根基层、回到家乡时坚定的脚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