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研究
Higher Vocation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职研究 >> 正文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21年第09辑总第152辑

日期:2021年09月27日   作者:科技处    来源:科技处       编辑:科技处       浏览:

◆高职院校学业指导与实践

◆我的学业 谁指导

篇1 高职院校学业指导与实践

【作者】陈亚青

【出处】《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38卷第1期

学业指导是指高校在学生学业方面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服务范围涉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所有方面,旨在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根据学生本人的教育背景、学习动机、兴趣和能力,辅助、指导他们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学业指导最初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选课制,经过100多年的实践,美国高校的学业指导已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机制和完善的组织体系。我国高校学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学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高校层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招生规模再上新台阶,高职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学业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学业发展的需求也逐步多元化、复杂化,一视同仁的育人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2017年10月27日,第一届全国高校学生学习与发展工作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高校学业指导手册》,来自40多所高校的80余名代表参与了主题研讨。从2009年清华大学成立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到2014年桂林理工大学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再到2018年10月17日上海大学社区学院进行学业发展指导中心揭牌仪式。这些都说明各高校开始重视并逐步推进学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更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咨询、指导和服务,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三)个人层面:最终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我国高校学分制、选修制、大类招生改革不断深化,学生选择的自由度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2018年1月27日《沈阳晚报》公布了一组麦可思对部分高校新生进行的调查数据,52%的新生遇到了学习问题(高职高专:48%)。其中,“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高职高专:62%)、“缺乏自学方法”(高职高专:58%)、“学习氛围不浓”(高职高专:45%)是受访新生遇到的主要学习问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由于学业挫败感较重、成就感不足、自信心缺失等原因影响,高职学生在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认知与策略、学习倦怠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学业指导十分必要,不仅要辅导学生解决学习困惑和难题,还应该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引导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从而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最终实现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学业指导的基本要素

(一)学业指导的宗旨

首先,积极帮助学生适应融入大学。新生入学是关键时期,新生将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的变化,高职院校通过学业指导,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并适应大学生活,为今后2-3年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基础;其次,有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大学学习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惊喜和失落并存,学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资源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后,充分尊重学生绽放不同色彩。高职院校指导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指导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信每位学生都拥有无限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学业指导的人员

由于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作为直接与学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学业指导人员队伍也需要多样化。成员一:辅导员。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规定中,明确把学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职业功能的一部分。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扮演着各项学业指导工作的协调者,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员二: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在学科领域内有着深厚的积累和广博的见识,通过课程教学与学生的交流机会较多,承担着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信息导读、兴趣建立、学科前沿、知识传授 的职责,是最重要的学业指导人员;成员三:专业指导者。专业指导者是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主体,我国最常见的是心理咨询教师,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咨询与指导服务,能更有效地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指导,保障学业指导的质量;成员四:朋辈指导者。朋辈指导者是学生之间的学业帮扶和经验交流,大多由学生党员或者班干部担任,他们具备同样的学生心理、经验、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天然优势,无形中容易产生共鸣、减轻负担,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业指导的实效性。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成员,高校都应该重视学业指导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培训保障可持续发展。

(三)学业指导的内容

学业指导诞生以来,经长期实践,内容不断调整,内涵越来越丰富。其一,公选课程。我国高校在开设课程中只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专业需要学习公选课,学业指导人员在每学期学生选课时指导其选课方法、技巧和时间等,帮助学生既实现个人兴趣爱好,又顺利完成学校培养计划;其二,自主学习。学业指导人员做好管理学习时间、利用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动力、改进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心理、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自主性,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其三,提升能力。大学生活除学习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包括专业技能和文体兴趣社团、阳光体育联赛和活动、心理和公寓文化活动等,也需要学业指导人员帮助学生支配业余时间,助力学生充实多姿多彩的生活;其四,规划职业。学业指导人员在了解学 生的职业能力、知识和发展等方面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知,确立适合的职业目标。

(四)学业指导的方式

学业指导的方式是指导者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对具体方法的选择。根据互动形式,可以分为个性化指导和群体性指导;根据互动关系,可以分为诊断性指导和发展性指导。个性化指导根据不同对象的问题和需求,私人订制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保证学业指导的针对性;群体性指导主要解决学生面临的共性问题,以“一对多'的方式集体解决,常见的有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专题讲座或报告等。诊断性指导如同医患关系,由学业指导人员根据学生描述的具体问题和自己的处事经验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发展性指导如同合作关系,学业指导人员只是提供学生所需的信息和方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和制定决策的能力,帮助学生自主成长。

三、高职院校学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一)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 “爱满天下”的教育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完善学生服务支持体系为重点,坚持“德业兼修、知行合一”的育人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学业指导为载体,构建“一个方向、两个加强、三全育人、 四大保障、五个重点”的“12345”思政工作格局,把思政工作贯穿学业指导全过程,实现1十1〉2的协同效应。

(二)以多方沟通为桥梁,组建学业指导队伍。从校级领导到处级干部,从专业教师到专业人员,从带班辅导员到学生朋辈,从教学管理到后勤服务,致力于组建“多方互助、全员育人”的学业指导队伍。校级领导与学生“面对面”沟通,鼓励、引导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处级干部与学生交流教育管理、安全保卫、后勤服务、毕业就业等话题,解读政策、解决问题。专业教师一方面根据各自学科的教学计划、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交流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教会学生学习、思维、为人处世的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专业人员以心理咨询 教师、社团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为主,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心理测评、筛选访谈、日常心理咨询、心理文化节系列活动等方式,指导学生以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心理面对学业和生活;社团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拓展兴趣爱好、搭建展示舞台、扩大求知领域、丰富课余生活、陶冶艺术情操、培养团队精神,实现活跃校园文化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创业导师通过观念引导、政策指导、技能辅导、经验分享、提供支持等多种途径,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为平台,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实现就业或创业。带班辅导员全程陪伴高职学生三年大学生活,组织、实施、指导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学业指导等各方面工作;学生朋辈主要依靠学生党员和班团干部,发挥学生骨干的引领作用,以“一对一”帮扶,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教学管理人员主导教学督导和“育人示范课程”项目培育工作,对学生在课程选修、学业困惑、学分认定、专业选择等方面给予指导;后勤服务人员把握“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机遇,简化各项学生服务流程,用爱心和行动温暖每一位学生。

(三)以各类教育为依托,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1.入学教育

学校坚持开学典礼校长第一课、新生认识大学系列讲座、全体新生军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校纪校规、校园文化认知、专业认知、职业认知、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等有关大学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新生入学教育。认真回答高职新生普遍关注而又疑惑的“为什么上大学?”、“上大学学什么,怎样学?”等基本问题,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同时,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做人修业的道理,引导学生确定各自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通过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内心规划学业与职业生涯的正能量,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2.生活教育

学校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文明寝室建设为载体,着力开展生活教育。学校构建学工部门主抓,后勤、保卫部门配合,二级学院为主实施的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体制,把公寓文化建设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在生活区建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将图书馆、运动场、党员之家、活动室、医务室、警务室、创业街、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场地集于一体,实施党团工作、学生自治组织、思想教育、文化活动、安全保卫“五进”公寓。定期开展“爱我家”主题团日活动、“筑我家”寝室美化大赛、“秀我家”寝室文化展示、“公寓文化节” 等活动,把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 融为一体,打造“行知行”生活社区。通过生活教育,给学生创造“温馨家园”的氛围,做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

3.专题教育

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 、“中国梦民族魂”歌曲演唱赛、“不忘初心跟党走” 五四表彰、年度“最美青春‘行知之星'———感动校园人物”评选、“音为梦想”十佳歌手大赛、“大学生文明修身”等专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立德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结合学院特点,开展“一院一品”建设工程,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打造融合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培育、专业能力拓展为一体的教育品牌项目。

四、以多种渠道为抓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狠抓学风建设,建立健全预警帮扶机制

定期开展学风督查、学习经验交流、班风学风建设月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风促学业。制度方面,出台《学生教学常规纪律督查工作方案》,结合学风建设实际,强调“八项”教学常规督查纪律。健全学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对于不及格课程学分累计达一定数量的学生给予学籍预警书面通知,并且实行动态跟踪管理,一方面班主任、辅导员开展谈话教育,另一方面建立与家长联系制度,强化家校联系。预警之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把学风建设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树立典型,鼓励先进,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学业困难学生根据不同原因和特点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

(二)注重社团活动,深入实施实践育人工程

把社团建设列入重点专项工作,以社团活动为辐射源,带动进而促进全校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式。设置行知创业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学分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综合素质学分,明确学分认定和转换办法,适应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育人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小分队开展改革调研、反邪教宣传、助力乡村振兴、法律科技文艺送下乡等主题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锻炼工作能力。

(三)聚焦职业规划,助力学生把握未来航向

坚持以人生和职业导航为目标,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特点,将课程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学业发展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系统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贯穿于大学三年学习的始终。每年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与创业大赛,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生涯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篇2我的学业 谁指导

【作者】陈彬

【出处】《中国科学报》2019年11月27日

目前在谈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问题时,我们的注意力依然更多地集中在第一课堂教学,这种观念和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转化。比如,学校在谈及学生的学业问题时,第一反应通常会是课堂教学。国家层面其突出台了很多关于教学的文件和政策,但基本上也只局限于第一课堂。

十年前,清华大学曾对2004−2008年间该校心理辅导中心接受的学生心理咨询数据进行过一次统计,统计出的结果令时任该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有些吃惊。数字显示,在该校所受理的心理咨询求助中,有70%的求助者是需要发展帮助的,其中更是有30%以上的问题涉及到学业方面的困扰。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单纯依靠心理辅导中心老师能解决的。所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学业辅导机构就成为现实需求。

一年后的2009年,清华在国内首批成立专门针对学生学业问题的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学习发展中心”)。今年,时值该中心成立10周年,不久前,一场由该中心主办的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似乎是一所学校最稀松平常的“本职工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清华的学生还需要指导?”

在研讨会期间,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召开了一次媒体通气会,会上,该中心主任耿睿听到一个她很“耳熟”的问题。“都是考上清华的学生了,还会有‘学业’问题需要指导吗?”

“其实在创立之初,就一直有人问我们,能考上清华说明学习能力很强,为什么还会有学业问题。”耿睿说。然而现实情况是,清华学生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都属于“发展型困惑”,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职场人士会有事业发展的困惑,学生自然也会有学习发展上的困惑,从选哪些课,是否修读双学位,到整个大学期间学业如何规划,这是普遍存在的”。耿睿说。

此外,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清华学生在学业上的挑战其实很大。该校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詹逸思说:“高中时,他们可能所向披靡,但在大学,他们需要拥有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短时间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乃至公众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等,并不一定具备。”

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学生的个体状况和需求已极度不同,必须有专门机构对他们进行专门辅导。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在一场报告中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早在2014年,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值已经超过30%,有100多个国家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已经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而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进入普及化。

“这个数据非常重要。”史静寰说,如此多的学生进入高校,意味着学生群体将产生多样性,教育者要明白,多样性的学生群体意味着即使面对同样的课程,也会出现不同的不适应。因此,他们需要多样性的学习指导和学习帮助。

而这正是学生学习指导工作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个源自欧美地区的舶来品,学业辅导并不是“辅导功课”这样简单,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内容。根据全球最权威的学业咨询国际专业协会——全球学业咨询协会(NACADA)在其学业指导手册《什么是学业指导》中给出的定义,学业指导是一种发展性过程,帮助学生认清他们的人生和职业目标,并通过教师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也是一个决策过程,学生通过和指导者交流获得信息,认识到自己所受教育可能带来的最大潜能。

现实中,学生学业指导的内容要更加“实际”。以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为例,该中心将不同类别学生常见的学习发展困惑,分为学习科研、能力提升和生涯规划三大类十余小类,通过一对一咨询、讲座工作坊、具体的课程答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点有面”的指导。

“仅2018年,我们全年服务学生就已经超过13万人次,线下服务接近2万人次。”耿睿介绍说。看来,清华学生的确需要“指导”,那么其他学校的情况如何?

缺失的“第三模式”

当被问及清华是否为国内最早开展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学校时,詹逸思想了想:“这样说可能不准确,应该算是‘首批’。”

无论“最早”还是“首批”,都说明国内高校开展专业化学业指导工作的历史仅在10年左右,不过这十年间,该项工作在高校的发展速度惊人。以此次研讨会为例,全国共有近60所高校约200位学业辅导工作者参会,这些教师几乎都是近十年才“入行”的。

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曾进行过一次针对“985工程”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中,已有26所成立校级就业指导机构,占比67%。对比2017年数据,仅两年就新增10所。

“这从侧面显示出,至少在‘985工程’高校中,学业指导工作正在从孕育期迈入职业化阶段。”詹逸思说。

在距离清华千里之外的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晚于清华一年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当时中心只是一个单纯针对学生学习问题成立的虚拟机构。所有工作都是由学工部分管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位教师兼职,主要工作是召集各学院辅导员每学期研讨、交流学风和成绩方面的经验。直到2014年,随着学校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学业指导工作才逐渐被重视起来,但中心仍然是虚拟状态,工作由教育科的两位教师兼职,其中一位名叫周俊峰。

当时,我们还是隶属于学工部学生思想教育科,但我和另外一位教师的主要工作已经是学业指导了。”受访中,周俊峰说。2018年,新一轮的学校岗位设立,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真正实体化,成为学工部下属的独立部门,周俊峰作为新任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也成为学校首位“专职”从事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人员。2019年,中心拥有两位专职工作人员,并通过配备勤工助学岗位的形式,组建了一支学生团队,同时,由于学工部负责辅导员队伍建设,他们也顺势成立了一支辅导员业务工作团队,加之各学院院级中心相关负责教师,“队伍”已经比较庞大。

事实上,国内高校学业指导中心的发展轨迹大多与电子科大类似,都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相对规范的过程。据耿睿介绍,经过十年发展,国内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分散型”,即校级层面不设专门机构,学业指导工作由各院系和教务部门提供;另一类为“综合型”,即在校级层面设有专门的学业指导管理机构,通过院校两级紧密联合,开展相关工作。清华与电子科大都属于典型的后者。

在周俊峰看来,相较之下,“综合型”要比“分散型”有更明显优势。“从形式上说,后者至少将这份工作‘单列’出来了,但很多‘分散型’高校,由于学业指导只是教师们的‘兼职’,所以依然是虚体状态。”周俊峰说。此外,由于相关工作没有一个实体,也容易导致“工作跟人走”的状况。

比如,周俊峰曾听说,在国内某重点高校,有位学工部教师一直从事学业指导工作,但后来他被调到团委,这项工作就“迁移”到团委。当他被调到学生活动中心后,这项工作又成为学生活动中心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有需求,也不知道应该到哪里求助,这在机构设置上是有问题的。”

据统计,目前在“985工程”高校中,有13所属于“分散型”,其余26所属于“综合型”,占比67%。

那么,“综合型”管理模式是否比较理想?

事实上,在詹逸思和同事的研究分类中,除这两种管理模式外,还有一种称为“集中型”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由专业学术和管理机构整合全校资源,组织专业管理人士和职业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业指导。

此类模式在国内“985工程”高校中的使用率为零,但在国外知名高校,这种模式却并不少见。

比如,哈佛大学主要依托学业指导处开展全校学业指导工作,其工作人员包括全职人员和志愿者,全职人员又分为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咨询师,前者一般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相关背景,后者需要取得学生咨询师认证。

显然,除组织结构有所不同外,“集中型”与“综合型”更大不同点还在于“专业”二字,这也成为国内学业指导工作难以迈过的一道坎。

专业力量没“抓手”

就在研讨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便组织了为期两天的集中学习,两位来自NACADA的学业指导专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从事学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

“学业指导其实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学科支持,如此,我们才能科学把握学生实际行为习惯和学习规律。毕竟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变化很快,要做好这项工作,专业的训练不可缺少。” 詹逸思说。

换言之,以指导学生为本职工作的高校学业指导机构本身,也迫切需要专业化指导。然而,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作为学校学业指导工作的“老人”,周俊峰并不讳言自己本来的专业是生命科学。而在国内高校,这种“跳行”从事学业指导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中心内部,则更加缺乏专业化力量。

根据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调查,目前国内高校校级学业指导机构基本都会配备少量专职教师,但更多的是兼职教师和学生助理,其主要职能是整合资源、组织活动。而真正的学业指导工作需要更加专业化支持,除中心内部专家外,还包括各学科名师、优秀学生乃至知名校友等,不过这些力量目前很难整合。

究其原因,学业指导机构本身独立性不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机构基本都挂靠在某个校级机构下,主管机构包括学工部门、教务处、团委等,这就导致“专业力量没有抓手”。

作为分管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领导,该校学生工作部部长钱云光坦言:“正是因为学业指导中心没有足够的专职学术力量,所以往往会采取合作模式,邀请其他部门或校外专业人员做这件事情,但这很容易导致专业人员兼职化特征明显,人员也很难固定。这就很难形成无缝的学业指导合力。”

“目前的现状是,国内高校学生学业指导中心更多的还是管理者在主导。服务型、专业化人员配备较弱,有些高校甚至完全没有。”钱云光说。

针对目前学业指导缺乏专业性的现状,此次研讨会上,钱云光建议应通过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组织,促使这一工作从零星化向联合化发展。“未来,我们能否在全国层面成立相应的联盟,建立相应的年会制度,把可能碎片化的工作统一化?”

这样的呼声并不是此次会议上最先出现的。

不久前,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张德祥领导团队,对我国56所高校的7198名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学业指导问卷调查。报告中他特别提到,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大学生学业指导的专业学术组织。

“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我们成立了全国高校学生信息资助与就业指导中心等专业学术组织;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成立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针对贫困生问题,我们也建立了全国性资助平台。然而,面对日益凸显的各类学业问题,我们既没有成立学业指导的专业学术组织,也没有创建专门的服务网站。”张德祥说。

被忽视的“基本工作”

必须承认的是,近年来至少在国家层面,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受重视程度正在提升。

今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9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在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指出,辅导员要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助手,加强学习辅导工作……

尽管如此,“希望得到更多重视”依然是很多从事学业指导的教师的共同期待。“如果国家能支持出台相关领域的标准、工作规范等,一定会大大促进国内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詹逸思说。

在此前的调查中,通过查询教育部官方网站,张德祥团队搜索到教育部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文件28个,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12个,以及有关“大学生贷款”与“贫困生助学”的政策文件9个,而搜索“大学生学业指导”时,相关文件只有2个。

“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个也没有。”受访中,周俊峰坦言,“据我所知,张老师所搜到的两个文件,并不专门针对大学生学业指导,而仅仅是部分内容有所涉及,只能算是一个‘擦边球’。”

对此,耿睿和同事在其所著的《中国高校学业指导手册》一书中表示,在大环境下,各高校希望得到国家支持,由教育部、教工委等管理部门推动,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营造重视学业指导的良好氛围。

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应该是一所教育机构最“基本”的工作,但为何这项“基本工作”在宏观层面上的重视不够呢?对于这一问题,钱云光、周俊峰和同事们也曾经探讨过。

“目前谈及学生的学业指导问题,我们的注意力依然更多集中在第一课堂教学,这种观念和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转化。”钱云光说,比如,学校在谈及学生的学业问题时,第一反应通常会是课堂教学。国家层面其突出台了很多关于教学的文件和政策,但基本上也只局限于第一课堂。

在钱云光看来,在精英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大众化的教育固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至少在学业指导领域,我们应该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予以个性化的指导,这也是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的价值所在。

受访中也有学者表示,要解决学业指导不受重视的问题,核心还在于决策层思维转化。“比如,国家一直提倡教授进本科课堂,这方面的政策要求也很多,但进入课堂之后呢?学生真的学到了什么?是否能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至少这一层面,我们的思想还没有统一。”

返回列表页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常德市人民路4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