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研究
Higher Vocation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职研究 >> 正文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19年第08辑,总第132辑

日期:2019年09月16日   作者:    来源:       编辑:       浏览: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19年第08辑,总第132辑

◆百万扩招高职院校的应对之策

◆1+X证书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篇1 百万扩招高职院校的应对之策

【出处】《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4日

【作者】方小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表明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在扩招100万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解决好四个问题,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

准确把握三类人员与应届高中生的差别

与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应届高中生相比,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类人员(以下简称“三类人员”)具有纪律性强、执行力强和吃苦耐劳等优良习惯和作风,同时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心智也更加独立成熟,不会像大多数在校生一样有着“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但不可否认,在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等方面,他们尚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是过去不想学、学习不得法、家庭条件受限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他们在文化水平上的参差不齐。如今,他们都已成人,肩负着家庭经济重担,为了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对实践技能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求度远远大于高考学生。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磨砺,让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在校生的“雅”相比,显得有点“粗”。

在这样技能零门槛起步,心“向”学校学习,且综合素质与校园环境有隔阂的矛盾形势下,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等方式,不太适合这三类人员。同样,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理论化的教学内容,也不太适应这三类人员。

认真研究针对三类人员的招生与考试方式

一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要在原先招生计划的基础上,盘活学校资源,进一步研究落实扩招方案。根据生源对象的复杂性,制定多样化招生方案,做到人人有学上,实现机会公平。针对不同类型的考生,实行不同的招生考试方式,如以“学业水平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以“职业能力测试+推荐注册入学”的招生方式招收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以“工作经历+文化素质基本测试+技能考核(或职业资格证书认定)”为要素的申请制或注册入学制招收三类人员。

二是做好生源综合素质测评。将过去招生理论考试“一刀切”的结果性选拔,改为实际操作、心理测评、原管辖单位职业素养多角度过程性选拔。对符合条件的三类人员,适当放宽报考条件限制,淡化理论知识、强化技能操作。

三是设定过渡期。对有些专业严重偏科,且偏科成绩又异常突出的三类人员,可在考试前组建特长班加以培养,设定考察期,再根据他们在校综合素质、业务技能等提升情况,确定他们的考试方式。

四是落实对贫困学员及少数民族学员招生考试优惠。对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出来的人员、烈士子女和少数民族同胞,应在招生考试选拔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支持,通过教育扶贫,切实帮助他们学有一技之长,回馈家乡精准脱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教师教材与教法,达到最佳培养效果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优秀师资团队。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将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及技能大师引入职业院校课堂,解决扩招带来的师资短缺问题。选派学校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产业需求,提升自身“双师素质”。

二是完善教学模式,实现产业专业无缝对接。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让他们获得企业的最新知识,实现一出校门就能上岗。

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做到教学资源共享。要在现有课程、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共享的基础上,加大硬件教学资源投入,优化软件教学资源;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让更多优质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企业技术、设备、管理、兼职师资等要素的育人效应,确保扩招后教学资源不稀释,培养质量不下滑。

四是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做好弹性教学。发挥学校集中管理优势,按照工学交替、学分积累、灵活学习年限的培养方式,既可以在学校理论课堂集中学习专业,也可以在企业轮岗实习模块化学习,采取定制培养等方式,实现书本理论与现场技能双提升。

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强化对三类人员的管理

一是优化学校管理的制度体系。针对扩招后生源结构的变化,创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开展完全学分制试点,推进“柔性化”管理,为起点各异、目标有别的各类学生搭建个性化成才之路,让他们走上社会后拥有出彩人生。

二是做好订单式培养。根据个人意向、企业需求、学校实际,组建订单班,通过与企业有工作经验的骨干签订师徒协议、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形式,检验教学质量,为三类人员就业做好有力保障。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营造好匠心筑梦的舆论环境。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的故事,将立德树人和企业6S管理作为学员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习工匠精神、崇尚劳动蔚然成风。

四是抓实学员思想动态,做好心理干预。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定期做好心理普查,为每个人建立心理档案,做好谈心谈话,对确需帮助的,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让每一名学员保持阳光心态,在快乐中学习。

百万扩招,正是高职院校大有作为的好机会。培育高技能人才,发挥质量引领作用,缓解就业压力,既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必然

篇2 1+X证书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出处】《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2期

【作者】王 兴 王丹霞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从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将对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按照类型教育的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而职业证书制度的改革是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核心。

《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中,“1”作为学历证书代表受教育的水平,包括职业教育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等多个层次的学历水平;“X”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一种新型证书,作为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1+X证书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1”和“X”是互为补充、互相衔接的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才评价证书体系。1+X证书体系体现岗位(群)能力要求,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涵盖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水平和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方案》全文14处提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20项政策中的8项,且将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行动内容,表明以人才评价制度创新,带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现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从制度设计看,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建立,现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缺乏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基础

国家资历框架是以不同职业所需能力为基础,以学习成果为标准,对全社会各类资历分类、分级认定以及衔接的顶层制度设计。不同的资历类型、不同资历层级有不同的学习成果标准要求,在同一个框架下,通过对各类教育和培训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能够实现不同资历、不同层级以及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国家资历框架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制度基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和中枢。

当前,我国与现代职业教育相匹配的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建立,对人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造成了严重障碍。在横向上,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有不同的主体,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和对照体系,使得不同教育系统所获得的学习成果无法有效衔接和转换。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由教育部负责,而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标准和职业培训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由于缺乏国家资历框架的统一协调与对接,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存在根本性障碍。在纵向上,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缺乏独立完整的体系和关键纽带,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职前与职后难以实现一体化,导致人才评价缺乏连续性,使得创造全民终身学习环境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缺乏重要基础。

总的来说,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与以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终身学习、中高职贯通为核心要素和关键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匹配,迫切需要通过在国家层面构建具有制度特征的国家资格框架,改革现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基于认知成长规律的学历证书和基于技能形成规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互通衔接。

(二)从功能导向看,现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不能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势头迅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职业教育注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内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其中,培养目标规格的提高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按照“十九大”报告精神,新时期职业教育要培养“三型三精神”,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且具有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的人才,培养规格要从学科专业性向社会职业性转换、从技术技能型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转换,并区别于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区别于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职专科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

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起导向作用,培养目标规格的改变必然导致人才评价体系的改变,而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无法满足培养规格大幅提高的要求。一方面,从人才培养角度看,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偏重于技能性或者知识性考查,对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人文科技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综合性的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不足,无法凸显对素质、知识、技能、创新等并重的培养要求。对提高受教育者或受培训者的岗位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无法提供更多支撑。另一方面,从个体的培养角度看,需要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体系,在完成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给学生“适合的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从最初的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中心,帮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到注重从既定的职业属性和个人特点出发,提供合适的教育形式。

(三)从具体实践看,“双证书”制度已实施多年,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

多年以来,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在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最主要的人才评价模式,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是没有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元参与主体在“双证书”管理体系中的“责、权、利”不清,“双证书”流于形式。另外,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双证书”制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还存在国家政策和配套机制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职业院校“教”和“产”发展不协调,产教双向对接渠道不顺畅,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意愿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双证书”制度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二是从职业资格证书来看,部分含金量不足,行业企业认可度不高,考核标准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比较突出;“证出多门”的现象比较普遍,给学生、教师和企业造成困扰;制定职业标准、开展职业资格鉴定、认可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与选人用人、就业准入、薪酬奖励等并不密切相关,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实际功能与运行机制违背设计初衷。

三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课程与学分的互认互通,是实现一体化评价的重要基础,是打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壁垒,促进教育资源整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使得现有“双证书”制度在横向上无法实现同水平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相互比对和等值转换,在纵向上无法有效实现学习成果的积累和职业技能层次的递进。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 1+X 证书制度的总体要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

《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相比现行“双证书”制度,差别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原来的“职业资格证书”表达不同,前者注重技能等级的层次性,强调水平评价和连续性,后者注重就业准入。二是X证书的关键在于若干个,说明同个职业岗位将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构成的评价体系,体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一专多能”的培养要求。三是通过若干X证书组合,强调自身的体系性。以专业核心技能对应的证书为中心,一方面强调在专业群内拓展,另一方面强调在综合素质领域拓展。四是2013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通过修订职业资格目录,不断削减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数目,累积已达70%以上,说明国家层面上在淡化职业资格要求,为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减轻人才负担、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服务。五是职业资格证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证书所反映的能力与岗位的实际要求匹配度不高。1+X证书开发主体是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且体现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覆盖面广,紧跟产业发展。六是“双证书”制度本质上还是参照普通教育以知识体系为主的评价模式,1+X证书制度完全服务于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更加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总体来说,1+X证书制度不是“双证书”制度的升级版,两者在本质、定位、架构以及X证书开发建设主体、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别。

评价制度同教育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模式共同组成类型教育的核心要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有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证书制度的改革是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改革的核心。因此,1+X证书制度的总体要求是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具体来说,1+X证书制度要在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建设基础上,满足以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终身学习、中高职贯通为核心要素和关键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要求,如图1所示(图略)。

(一)1+X证书制度要成为产教融合的“黏合剂”

产教融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职业教育的核心主题,但目前还存在国家政策和配套机制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教”和“产”发展不协调,产教双向对接渠道不顺畅,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意愿不足等问题。1+X证书制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实践项目、育训情境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中,实现产业用人和职业教育育人的衔接;另一方面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的全过程,并且通过证书认证使人才培养直接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实现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互联互通。1+X证书制度联结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实现学校教育的普遍性与不同行业企业职业要求的特殊性有机结合,既是人力资源制度又是教育制度,将成为产教融合的“黏合剂”,从根本上突破当前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瓶颈。

(二)1+X证书制度要成为职普融通的“立交桥”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实现等值融通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个体多元成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通过打破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的藩篱,破解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因此,1+X证书制度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对接,实现职普融通,为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灵活、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提供支撑。在1+X证书制度下,每个不同层次的学历证书可以与若干个职业等级证书组合、置换;反之,职业等级证书也可以按照不同等级与多个学历证书组合、置换。这需要以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为基础,依赖于统一框架下来自不同教育部门证书的模块设计衔接,对应的课程体系设置衔接,以及学习成果的学分衔接。

(三)1+X证书制度要成为终身学习的“保障者”

终身学习符合产业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能够增加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1+X证书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学校的正规教育、职业培训等非正规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一方面,1+X证书制度将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获得的成果都纳入到评价认定体系之中,获得证书的方式更加广泛;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以学分为基础,通过模块化的成果积累获得证书,能够为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在职学习等灵活的学习方式提供支撑,学习时间、空间和途径更加开放灵活,充分满足终身学习的诉求。

(四)1+X证书制度要成为中高职贯通的“连接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框架体系,实现中高职有效贯通与衔接,能够促进人才在职业教育体系自由流动,通过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需要,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在和外延的需要,更是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当前中高职衔接主要存在机制通而不畅、层次区分不明显、培养标准不统一,以及培养目标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专业设置缺乏整体性、课程体系缺乏差异性和系统性、招生与评价制度不衔接等问题。另外,由于存在多元化的治理结构和利益主体,导致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利己主义”倾向严重,始终停留在“学制化”衔接的原始阶段。1+X证书制度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招生与评价同职业标准和目录完全对接,利用学历证书和职业等级证书的层次性区分和衔接中高职教育,成为中高职贯通的“连接器”,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

三、构建和应用 1+X 证书制度的关键要素:两个基础、一个架构、五个主体和一个保障体系

(一)两个基础: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

1+X证书制度是新时期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一种具体探索,而国家资历框架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的制度基础。因此,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前提,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系。首先,建成具有对比性的、价值定义的、国家认可的学习成果与能力统一认定平台,从源头保证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证书的质量、权威性和认可度,并为1+X证书制度促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终身学习、中高职衔接提供顶层设计基础。其次,国家资历框架是提供学习成果兑换的工具,其依据是能力等级标准。因此,要把能力等级标准建设作为资历框架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是通过选定几个维度确定各等级的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衡量各类资历的通用等级标准,然后按照人才培养规格形成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等“子标准”。虽然国家资历框架是1+X证书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当前我国资历框架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将为资历框架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经验积累。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借鉴和模拟银行的管理理念,在国家资历框架确定的统一标准下,将学分作为学习成果的最小衡量单位,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持续成长和终身学习拓展通道。学分银行是人才评价体系中一个关键性的基础设施,是1+X证书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学分银行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个机构。从制度角度看,应该是由政府主导制定的、国家层面上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标准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从机构角度看,负责以学分为依据,完成学习成果的追溯、查询和转换等管理工作,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

(二)一个架构:纵向递进、横向衔接的多模块体系

1+X证书体系关键在于架构的设计。在纵向上呈多模块递进状态,如图2(图略)所示。首先,在国家资格与职业技能等级框架体系下,按照具体行业的岗位(群)特征确定不同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其次,按照“高素质”和“技术技能”的培养规格,结合专业和岗位特征给出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具体要求的指导意见,重点在于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等级要求,以及技能等级证书的形式、数量和若干个技能等级证书的组合形态要求。形式可以是职业资格证书、业绩证书、专项证书以及培训证书等,数量和组合形态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以智力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的多元智力理论,“适合的教育”理论以及终身学习理论等。再次,每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依照能力等级标准的要求涵盖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以及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结构的考查。每个证书中体现的知识结构由一系列学习成果组成,成果以取得的学分作为认定依据。学分银行负责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完成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在横向上,职业教育和培训一体化背景下,技能等级证书呈融通衔接状态,如图3(图略)所示。学历证书是学习经历的证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技能等级和能力的证明。通过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可以获得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的学历证书,同时由于掌握了多项职业技能,可以获得若干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级别的技能等级证书,而通过职业培训也可以获得不同级别的技能等级证书,不同证书之间可以以学习成果为单位实现相互置换。因此,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一体化,必须将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融通衔接的关键纽带。

(三)五个主体: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为主,政府、企业、行业、职业学校共同参与

X证书涉及多个主体,关系到谁发证、谁鉴定、谁培训、谁监督、谁认可,如图4(图略)所示。按照《方案》精神,X证书的实施应该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为主,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多个主体共同发力。

一是要发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核心作用。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是《方案》的新提法,是国家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在国家资历框架体系下,通过社会化的机制招募并择优遴选出来,主要负责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技能考核的实施、评价和证书的发放,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重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也是主要的发证机构、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

二是政府部门应做好1+X证书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时代国家职业标准制度体系,发挥审核和监督的功能,创新标准建设机制,编制标准化工作指南,指导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要在建设好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基础上,制定职业培训评价组织、培训机构、鉴定机构的准入条件并审核,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职业院校培养培训质量进行监测、监督和评估。

三是行业企业应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与职业院校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主导或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标准的制定,将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直接反应到职业标准,体现在教育和培训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上去。同时行业企业对具有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通过薪酬、上岗、晋升等形式给予认可。因此,行业企业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发证机构和认可机构。

四是职业院校是实施主体,应结合1+X证书制度,积极开展适合自身专业的人才评价和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探索实践。一方面,通过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长远职业发展要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每个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组合体系,并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真正做到以证促学,以证促终身发展。另一方面,按照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鉴定标准的要求,建立学生具体的学业考核评价与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之间的对等关系,并开展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再一方面,职业院校联合政府、企业建设符合标准的高水平实验实训基地,并按要求提供技能等级培训与鉴定服务。最后,职业院校可以联合行业企业自行开发技能等级证书,并在校内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和证书的发放。职业院校是技能等级证书主要的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同时也可以成为发证参与机构。

(四)一个保障: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评价制度

要真正将1+X证书制度落实到位,发挥好人才培养指挥棒、职业教育改革突破口的作用,还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评价制度,包括质量标准、监测指标、监控过程以及质量保障和改进过程等内容,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这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德国、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加拿大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积极开展制度实施和推广。

首先,要有清晰的建设理念和出发点。1+X证书制度是一个新事物,根本上是为了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其在促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终身学习、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是建设质量监督和评价制度的重要出发点。其次,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和评价。1+X证书制度是国家资历框架的一种探索实践,必须要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政策的发布、实施的协调、标准的制定、具体的监督和评价,同时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以及职业院校等所有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的主体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再次,对技能等级证书的所有主体行为进行全过程的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规范和约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培训、鉴定和发放等行为。按照《方案》要求,定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有主体的相关工作合规性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最后,要有良好的沟通与运作机制。技能等级证书所有相关主体在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都有充分提出自身相应标准和运行方式要求的机会,学校、社会、学生、家长等对1+X证书制度实施的反馈也能够通过专门渠道及时收集、回应和吸收。同时要利用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定期监测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评估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产业对人才知识、技能与能力真实需求的匹配度,了解学习者和持证者的权益保障情况等,并进行动态调整。

返回列表页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常德市人民路4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