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方法,也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方法,民间常说“针灸拔罐,病好一半”。
拔罐疗法的作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3、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两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拔罐的方法很多,常用有火罐法、水煮法,一般留罐10-15分钟左右,待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拔火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2、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3、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4、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黄豆大小),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络合碘消毒,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如有血液或组织液渗出,污染罐口时,应将罐完全浸泡于“84消毒液”配制的消毒水中1小时,再用75%的酒精擦拭罐口,以防交叉感染。
5、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个人简介
顾陈长,副主任医师,疼痛科副主任,本科学历,从事针灸、推拿治疗十余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疼痛相关疾病,如颈肩腰腿痛,跌打损伤,骨关节病以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治疗和瘫痪病人的康复治疗。2005年5月,获得北京汉章针刀医学培训学校颁发证书。2007年3月,获得市政府颁发记三等功的荣誉证书,2008年5月,两篇论文发表在《按摩与导引》杂志。
咨询电话:7199682、1397360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