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总体擘画,重点部署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新发展。图为2022年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科学高效的制度设计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制度成色的大考。
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及时制定专项立法修法工作计划,成立专班分批推进多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应对风险挑战,有力保障了人民健康。
2022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是全国人大议事规则自2021年3月11日修改后召开的首次大会,法律案审议环节优化,大会程序进一步规范,工作信息化平台使代表履职更加便利,大会更加开放透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党中央推进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大代表中的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代表比例和农民工代表人数均有所增加。优化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议事程序。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支持人大履行监督职责。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果断查处拉票贿选案,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权威和尊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凝聚智慧与力量的制度安排激发人民创造——
202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首次在常委会会议中采用互联网政协调研形式与地方开展联动协商。四级政协委员直接参与,连线点延伸至村,多名委员和基层同志通过远程连线现场发言……展现出协商民主的广度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人民民主的共同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优势的新型政党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新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主党派中央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等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
党中央出台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系统谋划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极大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加深了民主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平安中国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民族地区多渠道就业……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发挥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通过提出提案、视察考察、专题调研等,对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各领域重要问题,进行广泛协商,提出意见建议。
以政协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活动、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协商议政的途径不断拓宽,让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广聚共识的效果更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21年,中共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政党协商会议170余次。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深入考察调研,提出书面意见建议730多件,许多已转化为国家重大决策。
倾听人民心声,筑牢民主基石。2022年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这是记者在分会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采访。 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一系列制度安排,全方位、全链条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群众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广泛、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以城乡村(居)民自治为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基层直接民主深入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满活力。
——按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切实贯彻落实。
——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群团工作改革创新,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作用。
——以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推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2020年8月,五年规划编制史上的首次“网络问计”收到了上百万条网民意见建议。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是这次规划编制最鲜明的特点。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齐心协力编制的“十四五”规划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典范。
完整的制度程序,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全覆盖,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有力保障。
更多内容请详见2022年第6期《求是》杂志新华社记者文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实践》
(策划:魏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