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宣传推广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特色工作和典型做法,我司决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集中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请各地各高校认真梳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工作简报的形式报送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2.简报既可围绕就业创业整体工作,也可围绕基层就业、大学生征兵、创新创业、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特殊群体(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就业帮扶、就业指导、校园招聘活动等专项工作展开;言简意赅,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简报数量不限。
3.简报将通过教育部门户网、新职业网、媒体等不同形式宣传报道。
4.每篇简报请注明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5.请以电子邮件形式报送。联系人:张存如,联系电话:010-66097835,电子邮箱:zhangcr@moe.edu.cn。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2019年3月19日
案例1:
黑龙江省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黑龙江省立足全面振兴要求,围绕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加强协调联动,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完善工作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在本省就业创业。发挥校园招聘会主战场作用,已组织全省2019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系列活动42场。深挖省内就业岗位,开展“才智聚黑土·建设新龙江”主题系列招聘活动33场,提供就业岗位13万余个,2.6万余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开展“大美龙江行”活动,组织师生赴企业参观实践,促成38所高校与省内优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留住优秀人才、促进人才留在重要岗位搭建平台。推动高校组建区域联盟,建设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实现校地、院校间的协同合作、信息共享。实施留省就业创业工作经费奖补政策,对推动有力、措施得当、成效显著的高校给予资金奖补,近三年共发放1.98亿元。
强化指导帮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和队伍建设。建成由百名高校指导教师和百名企业专家组成的“双百”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专业化水平。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通过职业生涯讲座、培训、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开展“送培训进校园”系列活动,培训师生20000余人次。举办医药类“行业—专业—就业”分析大赛和职业生涯与创业规划大赛,带动50余所高校开展“职业生涯与创业规划月”活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活动200余场次。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加大对就业困难、经济困难等特殊群体精准帮扶力度。启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智慧化指导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微信服务平台功能,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
健全联动机制,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引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合理确立发展定位,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大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严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监测审核关,构建“高校—第三方—教育厅”统计核查制度,完善就业率造假举报制度,防止“被就业”现象发生。完善就业监测预警和专业退出机制,实行招生计划与就业状况挂钩。对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高校适度减少下一年度招生计划,对两年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2018年,累计调减48所高校招生计划指标2400个,为10所高校调增300个。
案例2:
西安交通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坚持将大学生征兵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健全组织机构、落实配套政策、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优秀学子参军入伍,培育德才兼备军地人才。
完善体制机制。成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征兵宣传计划,统筹开展征兵工作。出台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经济资助实施细则和大学生征兵工作管理办法等,制作工作流程图,明确工作细则,扎实执行推进。定期组织召开大学生征兵工作专题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解读相关政策及业务流程。组织成立联合检查督导小组,对各书院征兵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并将做好征兵工作列入书院绩效考核。
落实激励举措。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对接、争取支持,主动为学生及家长办理手续、答疑解惑。注重大学生入伍、服役、退伍、复学的全过程关怀,支持学生奉献报国、建功立业。每年组织召开欢送新兵入伍暨欢迎老兵退伍座谈会,组织前往驻地看望服役学生。退伍复学学生可根据学习需求选择调换专业方向。设立“义务兵役奖”,表彰服役合格期满返校复学学生。从退伍复学的学生中选拔培养学生骨干,发挥退伍学生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创新宣传引导。利用国防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军事理论必修课课堂教学。利用学生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等,邀请武装部专职工作人员和退伍学生介绍政策、分享体验。设立大学生征兵报名咨询点,建设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大学生征兵程序、政策及服役同学光荣事迹,全方位做好宣传引导,做到征兵宣讲全覆盖。在学生养成教育、综合能力提升计划中融入大学生入伍相关内容,在就业中心网站、就业宣讲会上宣传征兵政策,在各书院开展征兵政策咨询宣讲,深入毕业班学生宿舍了解思想动态,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报效国家。
案例3:
北京科技大学以“四个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北京科技大学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强化实践和文化引领,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综合改革相融合。制定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修订本科生、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明确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可以折算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成立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中心,建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分中心和分基地,形成校级指导、中心统筹、学院执行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设立优秀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奖,明确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岗位评聘和晋升重要指标,对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教改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加大经费投入,年均投入近6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训练、创业团队资助等专项经费和创新创业奖学金。
构建课程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育人相融合。加强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建设,将科技创新作为必修环节纳入本科培养方案,要求本科生完成不少于8个创新创业学分。开设《创业管理》《创业融资及财务分析》《商业计划书撰写》等90余门课程,编写《创业政策指南》《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等教材。开设《新生研讨课》,邀请知名教授围绕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创业等专题向一年级学生授课,每年授课60余门、覆盖3500余人。组织《创业实务》系列培训,举办“初创企业法律及知识产权”“产品设计及开发”等主题讲座,提高学生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学研究,《基于创业计划竞赛的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等获评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搭建活动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育人相融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自然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8家创新基地,工程实践创新基地、信息工程创新实践基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创业体验日、创学堂、贝壳天使实战营、创业Pa等四大品牌项目,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增加学生直观体验。设计三级“递进式”实训体系,完善“初级”“中级”“高级”进阶培训内容,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和实践需求。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相融合。先后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167个,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组建创业导师队伍,聘请校友、专家、企业家等开展集中辅导、“一对一”项目跟踪。引入企业、校友资源,建立专项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实体创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孵化器战略合作,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完善的综合服务及专业服务。2015年学校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案例4:
浙江大学积极做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
浙江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出台系列改革措施,加大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辟拓展渠道,支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培养输送具有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组织领导,作出整体设计和配套安排。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促进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校院两级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机制。出台促进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支持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细则,对在校生赴国际组织实习给予保留学籍、计算学分、保留户档、就业升学等配套政策支持。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专项基金,鼓励在校生参与国际组织的实习实践。
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全球治理能力。形成“X+外语”复合型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聘请30余位资深外交官、国际组织前高级官员、国际问题和多边外交研究专家担任实践导师,通过课程学习、参观走访、实践锻炼等形式,加强针对性培养和引导。建设289门本科生全英文课程、346门研究生全英文课程,设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发展”辅修专业、“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文科硕士点,加大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和项目建设。成立全球治理协会,通过举办“国际组织模拟面试”、开展“联合国大学生冬/夏令营”、组织志愿者服务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形式,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竞争力。
加强渠道建设,加大实习任职推送力度。加强与联合国发展署、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交流,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签订硕士联合培养协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休闲组织等加强科研合作,推动与国际组织联合建立实习和培训基地。举办“做国际公务员,投身全球治理”等系列讲座,为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提供咨询、指导和培训,提升学生进入国际组织应聘能力,开设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国际组织实习就业网,及时收集发布国际组织招聘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工作。
案例5:
华中师范大学扎实做好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
创新基层就业工作体系。制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培养方案,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新体制,实施“学校主管、学院主抓、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体制,建立基层就业引导推介机制,合理规划和科学指导毕业生就业去向。拓展“共建共享”基层就业市场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基层就业招聘服务平台,指导做好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
构建基层就业长效机制。开展“服务基层?实践理想”优秀基层校友事迹报告会等媒体宣传,举办“面向基层就业,理想同样实现”系列讲座,邀请基层就业优秀毕业生“讲好就业故事”。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政策性解读,利用“就业大讲堂”、“专家面对面”、“基层就业团队辅导”等形式,为毕业生解读基层就业政策。做好就业跟踪反馈,建立基层就业校友数据库及微信交流平台,与基层就业毕业生保持联系,安排专业导师为基层就业的免费师范生提供有效专业支持,依托党支部为基层选调生提供长期职业帮扶。
开拓基层就业广阔市场。搭建与地方政府和中小民营企业的网络化就业信息平台,采集公务员选聘、“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信息,利用公众号等媒介实时推送至毕业生群体。开展基层就业推介会,联合学校对口支援地区和基层地区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拓宽基层就业渠道。与各省、市组织部门沟通联系,集中管理和推荐基层项目,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