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监督触角,推动监督下沉落地,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从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例看,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不少来自于基层的“难缠小鬼”。“难缠小鬼”虽小,但危害巨大,他们是直接面对群众,掌握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人,他们的出现不仅会滋生腐败问题、损害党委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还会严重破坏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小鬼”之所以难缠,其中一个原因是基层监督跟不上、不到位。有的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职责不清、定位不准、业务不熟、经验不足;有的主动监督、靠前监督意识不够;一些市直部门下属二级机构没有设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对“熟人社会”“人情干扰”等监督难题还缺乏更有效的应对之策。
加强对基层小微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的必然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围绕健全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结合实际进行了有益探索。深化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协作机制,整合基层监督力量,通过“交叉互查”“片区协作”等方式,解决熟人监督难的问题。部分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对驻在部门下属二级单位采取上门监督、提级监督等方式,实施零距离、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二级单位开好民主生活会,压紧压实党委主体责任,有效改善监督上热下冷、力度层层递减的情况。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监督信息平台,通过拓展平台功能(收集、分析、筛选、数据对比等),管住“微权力”、防范“微腐败”。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建立制度“补丁”机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索拿卡要、雁过拔毛等问题,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权力运行,压缩“难缠小鬼”权力任性空间,杜绝“牛栏关猫”。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推动监督下沉落地,还要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群众是最好的监督员,惠民政策落实没有,干部作风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一方面,多听群众“心里话”、多问群众“烦心事”,深入田间地头,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确保对基层问题“发现得了、调查得清、处置得好”。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挤压“微腐败”的生存空间。(衡阳市纪委监委 李昊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