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高原情
三十年前的西藏是什么样的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背上了他的背包,带着他的风发意气、满腔热情,踏上了去往高原的路,来到了西藏山南地区的一个县。那时候的西藏,广袤的雪域高原120多万平方公里,冬日来临,却种不出一方绿色的蔬菜,餐桌上唯一的蔬菜是海带,要是能吃上一点绿色蔬菜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了。那时候这个年轻人经常去牧区调研,每次都是自己带着馒头,由于牧区缺少柴火,牧民烧火做饭大多依靠牛粪,他饿了就把馒头放在牛粪堆上烤一烤,热了就可以吃了。就这样从基层开始,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这个年轻人把自己的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这片土地。退休时,他手捧藏民的哈达,微笑着挥了挥衣袖,作别了高原的云彩。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他喜欢早上听容中尔甲的高原红,晚上听萨克斯回家。从我有记忆开始,他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今天天气怎么样?你穿了什么衣服?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认真学习?面对父亲每天的关切幼时的我也曾感到厌烦过。后来我长大了,父亲告诉我那是因为他害怕,小孩子的记忆太短暂了,他怕他于我是陌生的,遂不敢缺席我的每一天。那时候网络也不发达,他见不到自己千里之外的女儿,却还是想通过这只言片语感受女儿一日一日地成长。他常年都有高原反应却还是要坚持工作,他要一边忍受着深夜袭来的巨大孤独还要承受着对家人对女儿的深深愧疚。这是我的父亲,如此柔软又如此坚韧的父亲。
我想知道是什么牵住了父亲的心,留住了他的脚步。于是再长大一点,我趁着假期来到了西藏,我看见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也见到了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美丽风景。我看见了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瓜果蔬菜应有尽有,超市商场鳞次栉比,我看到了一个和父亲描述中三十年前不一样的西藏。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我仿佛看见了父亲的身影,看见了孤独立于世界之极的父亲,他的灵魂和身后的雪山一样纯粹,他的目光和扑面的风沙一样坚定,他的胸怀像高原的草原那样广阔。我明白了父亲说的立功何须在桑梓,雪域更待洒青春。
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父亲的青丝变为了白发,他终于从高原退休回到了家乡。可每当电视里出现藏区风光,他总是眼里含光,一看到熟悉的地名,他就忍不住和大家介绍这里的风俗人情、山川地貌。我曾问他是否有过一丝后悔的念头,“二十多年了,我对那里有感情啊,我是满足的,快活的,又怎么会后悔呢?”这是父亲的回答,我听得红了眼眶,却也深以为傲。
父亲对祖国的爱,对边陲的奉献,都由圣洁的雪域高原见证。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怀抱着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理想上下求索,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父亲用数十年时间,身体力行教会我的道理,我也必将谨记于心,笃践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