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由原常德农业学校、常德卫生学校和常德机电工程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拥有厚重的文化传承和丰富的办学实践。职教高地高不高,关键看是否有一批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近年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双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之下,搅起一塘“职教活水”,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增强造血能力 楚怡工匠推动双高计划“本科经”
10月9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首批护理学楚怡本科生齐聚一堂,举行2024级护理学“楚怡工匠计划”本科班开班仪式。这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双高计划中打造的具有“楚怡工匠”特色“护理职教本科教育”的常职路径。
比“护理学”更快“升本”的,还有该校与湖南文理学院联手的“现代农学”专业。两大本科专业齐头并进,将“专业群”与“岗位集群”相连,形成职教的闭环,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陈本松介绍,自2022年7月立项全省“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以来,学校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准确把握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发展的高水平建设内涵,聚焦区域发展需求、区域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核心问题积极探索。3年以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校以“双高计划”建设标准为指引,不断推进自我革新。
“和以往的引领项目不同,‘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是专业群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陈本松说,这体现出职业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的科学发展方向。在“双高计划”下,“楚怡工匠计划”成了令学生们非常自豪的存在,试点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采取“4+0”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即4年均在高职院校培养,实行单独编班。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的,可获得试点本科院校的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也让学院在“职业本科院校”的前行中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今年6月份,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湖南省职业院校“双高计划”的阶段性验收,预计2026年完成省双高验收。
调整专业布局,支撑区域产业发展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和适应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和人才支撑,既是“双高”院校的共识,也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双高”建设的重要一环。
坚持地方特色,立足常德市农业资源优势,准确把握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连接点和共振区,三年来,学院在专业布局方面的调整可谓是大刀阔斧,重构了现代农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大专业群,专业调整幅度达20%……实现了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精准对接。依托现代农业技术、药学、护理三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和两个院级特色专业群,在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等多个维度进行高质量建设。形成了体制机制改革领先、三全育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对接高端、技术服务成效显著的“双高”专业群建设新格局。
专业布局的调整为该校发展带来空前活力,也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行业产业更迭输送了大批基本功扎实、技术技能精湛、了解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方位出击,产教深度融合提高社会匹配度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创办于1951年,是教育部认定的骨干专业,湖南省特色专业、精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农学专业办学历史达119年。可以说,对于产教融合,学院有着先天的敏感和时间积累优势,这也成为了“双高计划”建设的不竭动力。
其中,单就农学来说,学院联合常德经开区、湖南文理学院、桃源职中和金健米业等20多家农业骨干企业,大力建设常德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联合体依托土地、资本和人才等要素高度聚集的优势,不断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学院和市农科院共同开发的“常德市优质稻丰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累积推广1400多万亩。近三年培养农技特岗生300多名,培训粮食经营主体8000多人次。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为全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学院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思路推动产教融合,围绕湖南“4x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市域“4+3”产业体系布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布局,形成与地方主导产业高度吻合的专业结构、师资结构、生源结构。推动在全市内形成市级领导挂帅的联合体建设调度协调机制,并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的主体作用,有效推动成员单位的实质性合作,构建起“政府、园区、企业、行业、学校”“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在思想层面上,结合职业技能大赛、工匠人物评选等活动,大力挖掘宣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的社会氛围。
与产教融合同频共振的,是对“双高计划”几十大项建设任务的真抓实干。特别是在学院治理方面,以群建院,探索混合发展,为今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